交易市场变革轨迹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发行了历史上第一只股票,揭开了人类金融市场交易的序幕。早期的东印度公司股票交易场景极其随意:人们或在河边,或在教堂广场,用粉笔在石板上写下股票价格,口头竞价完成交易。
此后300多年,全球金融市场交易日渐多元化、正规化,但是交易信息的传递方式始终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公开喊价、人工撮合与场内集中交易,塑造了一套以物理方式传递信息的金融市场交易文化。每个交易日,随着启动铃声响起,交易员们涌入交易池,现场逐渐变得嘈杂。他们通过手势和喊叫进行报价和成交:掌心向内表示买入,掌心向外表示卖出;手的不同位置,比如放在胸前或面部,则对应交易价格或数量。每天收盘后,由人工完成当天的交易数据记录和纸质单据汇总,再交由清算所进行交割。
由于垄断着交易信息,场内交易员们事实上成为人工交易模式下的“套利者”。所有投资者都在想尽办法接近他们,以至于美国媒体曾经曝出这样一则新闻:许多经纪人在交易厅外排队“购买”交易员的午餐订单,只为提前30秒获取市场动向。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和金融市场日益繁荣,人工交易方式的局限性愈加明显。交易员们需要面对面协商价格,当市场波动剧烈时要快速反应,一旦操作失误便可能造成重大损失;为了及时完成交易单结算,交易所的交易时间被严格控制,交易量极为有限;随着跨国资本加速流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希望随时参与跨境投资,各大交易所仅发生在白天短短数小时内的交易方式已经不合时宜。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一些技术乐观派人士开始呼吁金融市场使用电子交易平台,获得众多金融交易所的响应。其中,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行动颇具代表性。
1987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开发了一套基于卫星通信网络的电子交易平台——Globex,这是全球首个电子期货交易系统。系统于1992年升级为图形界面系统,并正式投入市场使用,实现与公开喊价市场的并行运行。经过多次完善后,到1994年,Globex平台已能处理日均50万笔订单。
电子交易系统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吸引了大量散户参与交易。投资者可通过Globex平台进行农产品、金属、能源、利率、股指、外汇等24小时全天候无间断市场交易,并实现毫秒级撮合。
不过,随着这场剧烈的技术变革日益深化,交易员们的市场话语权大大降低,一些不甘落寞的人一度联合起来抵制电子交易平台。为了平衡各方利益,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曾采用双轨制过渡策略。在一段时期内,人工喊价与电子交易并行,逐步将农产品等低频品种迁移至Globex,利率期货等高频品种待系统成熟后再切换。
尽管如此,滚滚向前的时代浪潮还是逐渐吞没了交易员们的市场存在感。1990年,芝加哥商品交易厅拥有持证交易员超过5000人,到2010年仅余不足1000人。如今,电子化交易支持团队更是仅有约50人。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芝加哥交易所的日均交易量在2024年达到创纪录的2650万份合约,深刻影响着全球能源、金属、农产品的定价。
从石板粉笔到卫星通信,从人工喊价到算法撮合,金融交易方式的大变革,宛如时代文明的显影剂,勾画出人类前行的轨迹。交易池中的嘈杂逐渐成为历史的回响,取而代之的是虚拟世界的无尽代码。它们的运转悄无声息,却有席卷时代的洪荒之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