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行政检察监督办案提质增效
科技日报记者薛岩
“依托‘公租房违规使用’等法律监督模型,对内牵引检察行政一体履职、综合履职、能动履职,对外带动职能机关依法履职、联动履职、协同履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李显辉讲。
7月11日,记者尾随最高人民检察院“行政检察与民同行,助力法治中国建设”采访团走进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解锁新时代数字赋能行政检察类案监督,以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新做法。
公租房即公共租赁住房,它是国家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的民生工程。北京检察机关在办理一起涉赌刑事犯罪反向衔接案件中发现,部分公租房承租人将公租房用作违法犯罪活动场所,经类案检索发现这并不是个案,严重破坏了公租房的公益性用途。
“为解决以上咨询题,我们构建了公租房违规使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依托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等数据库,运用逻辑规则,针对提炼出的监督点筛查违规线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行政检察部三级高级检察官刘丽讲。
她表示,经过对151875条外部数据和172610条内部数据进行碰撞和筛查,目前已发现北京市违规使用公租房的咨询题线索信息4563条,通过分类梳理,确定了2628条涉嫌违规使用公租房线索,并移交给行政主管机关。
据了解,截至今年7月,行政主管部门在北京市共收回被违规使用的公租房766套,总面积约3.56万平方米,有效促进了公租房资源的有效盘活和依规配置。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