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混合现实技术让革命遗址再现峥嵘岁月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从吉林省吉林市一路向南,驾车近两个小时,便来到了属于长白山山系的红石砬子山脉。
沿着山路再开一段时刻,就到了红石砬子遗址区中一隅——小姚家沟。
红石砬子遗址位于吉林省磐石市区西侧20公里处磐伊公路北侧的红石砬子山区,遗址分布范围32平方千米,创建于1932年。
5月下旬,科技日报记者尾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看基层”(东北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这个地方时,正值一个晴天。道旁基本上高大树木,一条黑蛇盘在路口一根光秃秃树干的顶部。考古人员讲,它经常在这个地方晒太阳。往里走,还能看到蛤蟆从石头的缝隙里探出脑袋。
这片肃静的山林,曾是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东北抗联”)诞生与成长的摇篮,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游击依照地。
2021年至2023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红石砬子遗址累计考古发掘2800平方米,发现东北抗联相关遗迹3300余处,出土抗联文物900余件,发掘出抗联遗存26处。红石砬子遗址也入围了2023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终评。
考古发掘,实证了东北14年抗战史。红石砬子遗址考古队领队孟庆旭讲:“往常都讲有史无迹,而从遗址遗迹能够发现,东北抗联有依照地,有明确组织架构,内有生产日子。而且,随着战争形势的不同,抗联密营的地方、依照地范围也会变化。”
对这个地方的考古发掘,深化了对红石砬子遗址进展蜿蜒历程的认识。
红石砬子遗址是目前全国发现的规模最大、内涵最为丰富的东北抗联遗址群。只是,来到遗址,站在地窨子、带火炕的房址、战斗工事的遗存前,假如不看立在旁边的讲明牌,一般参观者很难对那段历史有直观感觉。房屋通常只剩下地基的石块,得靠孟庆旭一样一样介绍:这个地方是炕,能够睡人;那儿有个灶,里边有烟道……
孟庆旭介绍,在项目之初,团队就明确要将遗址建设为一个开放性的考古工地,发挥遗址的社会教育功能,让公众可以直观了解这个地方曾发生的一切。“不能只用我们的专业语言说,要让来这个地方的参观者去听、去看、去感悟。”孟庆旭讲,他们在遗址上立起了指示牌板,还引入了数字化系统。
“我们不可能在每个遗址基础上复原出完整的房屋,所以我们和第三方公司开展了合作。”孟庆旭介绍,在对遗址进行全面数字化采集的基础上,依据考古研究成果、参与者口述、文献和民俗资料等,合作公司对各类遗迹进行三维建模复原。利用混合现实技术,虚拟影像就能叠加于实际场景之上。
在房址旁,参观者能够看到混合现实(MR)技术展示的指示牌。戴上整体透明的MR眼镜,对着眼前浮现的红色方块进行校准后,就能够将目光投向房址:一座数字房屋的样貌就从石块上、土地中和树木旁生长出来,耳边也传来语音介绍——房址内部南墙开门,南北分布有南炕、北炕。南部火灶内,出土大量陶片,修复后为一件完整陶盆……
此刻,参观者身临其境穿越到当年的东北抗联密营中,沉浸式感觉革命先辈在艰苦卓绝环境中开展斗争的不易。
承担该遗址数字化展示项目的陕西十月文物保护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卫超告诉记者,思考到遗址的自身特点,公司没有选择展示文物时常用的虚拟现实(VR)手段,而是采用了混合现实技术。
卫超讲,VR头盔为封闭式设计,用户视觉会彻底被虚拟环境所占据,无法看到真实遗址世界中的障碍物和其他人。一方面,这会造成真实遗址参观点与数字复原信息呈现的割裂;另一方面,参观者初来不熟悉的户外,全封闭的视觉设计会带来一定安全风险。
混合现实的可视化设备,具有一定的户外习惯性,能将多元的遗址历史复原信息、解读内容以数字化的形式叠加混合在遗址点参观环境中,为参观游客呈现动态数字内容和静态遗址环境融合的可视化视野。
孟庆旭讲,这也是对户外遗址展示手段的一种新探究。数字化技术赋能文化遗产展示工作,让观众更直观、更近距离地感觉革命遗址带来的震撼,能够“见人见物见精神”;对革命文物进行更生动、立体的展现,也能更充分地传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让凝结着我们党光荣历史的革命文物绽放时代光华。
现在,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团队正在对红石砬子山脉南侧二趟沟区域进行发掘。孟庆旭介绍,接下来还将开展多学科研究,把红石砬子遗址的历史背景、历史面貌描绘得更细致、更深入,将清理出来的遗迹展示得更有效、更充分。
来源:中国科技网